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含义

时间:2024-08-12 09:00:48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深入观察和了解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将中国独特的气候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进行高度结合,顺应自然规律总结形成的。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同时也意味着“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

为了让更多群体和个人认识“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了解其作为一条人文主线和自然时序,贯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形成的节气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报特开设专栏《熟知“二十四节气” 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普及、宣传、弘扬“二十四节气”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022年2月4日4时50分,壬寅虎年立春。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节气”之首。“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其含意是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望春】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古人对春天寄予厚望。立春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周朝。

立春又叫立春节、朝节、岁节、岁旦。立,开始的意思;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就是指严寒的冬天已经过去,天气逐渐回暖,即将进入明媚和煦、百花盛开的春天。

春之立,万物都是载体。立春三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意思是说立春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这温暖不单是春风本身的和煦,还包含着一种讯息,即春天来了,万物即将苏醒。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虽然动而未出,但天气变暖,土地变得松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迎春】

千百年来,民间多把立春作为传统节日来过,许多活动已成为习俗。据《周礼》记载,每逢立春,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

据史料记载,古时不少朝代的迎春仪式非常隆重。全民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句芒神接回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有的地方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以美食感知时节,因美味感受爱。立春时要吃的美食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用葱、蒜、椒、姜、芥五种辛辣食物调和而成)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下来,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陕西关中一带,每年立春日,戴春鸡、佩燕子、吊春穗等,以此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春意】

“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立春养生讲究:早起早睡以养肝,防止旧病复发,不要过早减衣,每天梳头百下。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我国北方备耕就开始了。我省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曰:“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旱。”“立春天还寒,麦田浇灌莫停歇。”这些都是立春时节对农事的要求。

立春了,迎春接福,重要的不是仪式,而是一年的希冀和期待。春回人间,处处生机盎然。用科学的态度了解古老的智慧,这才是中国精致生活的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