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全县共辖9镇2乡2个服务中心,286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9.8万,国土面积1029平方公里,是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上摘自县志】
一、“石门沟”小米
“石门沟”小米生长于山西省长子县碾张乡石门沟村,此地海拔1000余米,属红土地板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品种特殊性在于择土性强,只适宜在长子县石门沟附近生长,如果把“石门沟”小米引植到其它地方不到一年该品种就会完全退化,生长不出理想的谷物。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与环境因素,生长出来的“石门沟”小米色泽金黄,口感香甜。清康熙帝曾赐封为皇贡米,因此“石门沟”小米也叫“康熙皇贡米”。
“石门沟”小米采用最原始的石碾加工,这样小米中所含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会被破坏,因此使得营养更加丰富。其营养价值均高于其它同类品种的小米。
在北方妇女生孩子以后要喝小米稀饭窝鸡蛋,用来滋补产后的虚弱。“石门沟”小米滋阴, 是碱性谷类,身体有酸痛或胃酸不调者可经常食用,可以防止反胃、呕吐,具有防治消化不良的功效。还能解除口臭,减少口中的细菌滋生。“石门沟”小米不仅对高血压、皮肤病、炎症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更具有养颜的功能。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石门沟”小米是绿色的、无污染的、环保的、健康食品。
二、长子根雕
根雕艺术始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300年历史,明清时代是根雕鼎盛时期,长子根雕始于何时,已无据可考,不过从王长宇家族传承,有记忆的可追溯于清中末。
长子根雕因追求“因材施艺,借势塑形、大工朴拙,民间画风,倡导差异,注重个性,突出根材,巧补不足”的风格,导致创作劳动耗时长,从选材、审根、造型、构思到创作、命名,一件成功的作品需耗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因此,历来根雕作品造价昂贵,再加之人们的根祖崇拜意识,造成的神秘感,使它成为一门兴于民间、盛于贵族的手工艺术。一般民间所有根雕作品则是与生活有关的简单用品,如拐杖、抓背、烟斗(烟袋)、根座椅等,借此沾染一些根的灵性和灵气。也因此,导致出现根雕艺人非父子师徒艺不轻传,传承越来越难,路子越走越窄,技艺越传越少,民间闻根雕之名多而见根雕之物少,有豪富之家则偶尔因神佛崇拜,耗资聘请雕琢一件也是藏之密室,轻易不示人。
三、麦秆画
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加入美术绘画专业方面的构思和设计,将现代美术思想和绘画技法融入麦秆画制作的关键步骤中,创作出了具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透视、自然的光感,具有崭新的艺术表现效果的作品,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因长子出色的工艺价值和表现技巧,文化部将其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四、长子青椒
长子县是全省蔬菜生产基地,盛产大青椒,销往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等20多个大中城市,并转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青椒之乡”。
五、长子理发
长子理发名扬天下,早在清宣统年间,全县以理发谋生的就达3000多人,过去“外出谋生,养家糊口”,现在已是“继承传统,创业致富”,全县目前有数万人靠“一把刀子”南下北上闯天下。长子理发匠刀功硬、技艺精,有一套传统的推拿、按摩、点穴、打眼、捶背、剪鼻、挖耳、摆脖筋、扭麻筋等“绝招”。有段歌谣:“槐木扁担圪吱圪乍,八股麻绳一上一下,剃头担儿虽不大,担的皇上半朝銮驾。剃圪脑来!剃圪脑来!一声吆喝走遍天下,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满月圪娃,哪个头上不长头发,逮住总得圪刮圪刮。”真实反映了理发业的特点和长子理发师的豪迈情怀。
六、西南呈的铜乐器
西南呈的铜乐器生产由来已久,是我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素有“北方铜乐器之乡”之美誉。据考证,早在唐贞观元年(627年),在今长子县西南呈所在区域范围内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就名满天下,至明清,铜乐器手工业加工有更大发展。传承至今,千年时光酝酿了铜乐器发展的丰富文化内涵。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尤其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定音技术,更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极其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
七、长子炒饼
山西省长治“长子炒饼”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流传到晋、冀、鲁、豫各地。其特色是柔软利口、清香不腻,不仅是上党人民喜爱吃的美食,而且外地人来长子办事,也要品尝其风味以饱口福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