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这样写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古人根据以往相传的经验,认为是环境使植物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南方的橘子树一旦移植到北方,它的果实味道、色泽等都会发生变化,就不能再叫橘子了,只能叫枳了。但在植物学中,橘和枳(枸橘)本质上就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它们在植物分类学上分别属于芸香科下边的柑橘属和枳属。
为什么会出现“南橘北枳”这种说法呢?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古人观察上的疏漏导致的误解。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知道如何利用枳树做砧木,用橘子树的枝条作接穗,通过嫁接来繁殖橘苗了。由于橘树只能在零下9℃以上的环境中才能存活,而枳树则能耐受零下20℃的低温,所以当人们把枳树做砧木,橘树作接穗嫁接培育成的橘苗,在淮北培植时,该树地面上的橘树枝条部分就会被冻死,地下的枳树部分则安然无恙。待到来年春暖花开,砧木上的不定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知不觉中萌发长成枳树(等于没有嫁接),过几年,开花结出的果实自然就是枳实。因而古人会误以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植物的性状发生了变异,从而使橘子变成了枳。那么讲讲橘子吧,生活在南方也吃了不少橘子呢。
在南方生活的柑橘。耐荫不耐低温、根部好水、要求土壤有机质丰富,平均温度在15℃以上的地区,适宜温度范围为23~31℃。日温24℃以下,夜温19℃以下适于诱导花芽分化。高温地区产的果实色泽较淡,低温地区产的果实色泽较浓,较耐贮运。根群生长和吸收水分养分,在土温12℃左右时根系开始生长,23-31℃时根系生长、吸收及地上部生长都是最好的。

虽然柑橘耐荫但高产优质仍需有较好的光照,光照足,枝叶生长健壮,花芽分比良好,病虫害减少,高产,果实着色良好,提高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增进果实品质和耐贮性。
一到橘子树面前,就已经能发现,金黄金黄的橘子,已经成熟了,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真想摘下一个品尝品尝那酸酸甜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