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刘阿斗”
这是一句千古流传的谚语,通常是用来形容一些无论怎么帮助,始终没有办法成才的人。
而在历史上,他的原型,来源于三国之中的“刘禅”。
刘禅,小名叫作“阿斗”,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儿子。
在《三国演义》小说的描写中,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
刘禅(剧照)
那么,为何刘备在临终之前,会将大位传给这样一个人呢?
难道说除了刘禅之外,他就没有别的儿子了吗?
这个问题,我们在历史之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刘备的四个子嗣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由于皇室的无能,皇权落在了外戚和宦官的手上。一时之间,政局混乱,奸臣当道,百姓民不聊生。
都说乱世出英雄。
眼看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形成了各路军阀诸侯混战的局面,身为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也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参与进了争夺天下的角逐当中。
后来,凭借着诸葛亮、法正、庞统等人的帮助,刘备在蜀中建立蜀汉政权,并自立为帝,与北边的曹魏、东边的孙吴,并立于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一个以织席贩履为生的小贩,到割据政权的开国皇帝,刘备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中豪杰了。
刘备(剧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中龙凤,却生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亡国之君儿子,这也让人为他一生的努力而感到惋惜。
其实,刘备的儿子,除了人尽皆知的“刘阿斗”以外,还有其他的三个。
分别是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养子刘封,还有刘禅的两个弟弟刘永和刘理。
那么,为何刘备在临终前没有将大位传给其他的三位儿子呢?
这完全是因为其他三个儿子的“地位”与刘禅有很大的区别。
出生入死的养子却遭猜忌
刘备的第一个儿子其实并不是刘禅,而是他的养子刘封。
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姓人家(《三国演义》作刘泌)的外甥。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暂时安居于荆州,因为当时刘备未有子嗣,于是收刘封为养子。
在过继给刘备以后,刘封并没有因为刘备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对其产生隔阂,反而是陪同刘备出生入死,在战场上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刘备,向来以仁义著称。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与刘封建立起父子关系之后,也确实将其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经常交给他一些极其重要的职务。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受刘璋之邀入蜀抵御张鲁。
刘备北驻葭萌,后与刘璋决裂,于是召诸葛亮等入蜀。
刘封当时年仅二十余岁,但已武力过人,于是率军随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溯流西上进攻益州,所过之地战无不克。
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彻底占领汉中全境,另外又派遣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了房陵郡。
其后孟达又挥军进攻上庸郡,刘备暗地里担心孟达难以独力取胜,于是遣刘封从汉中顺沔水南下去统领孟达的军队,刘封率军与孟达上庸合兵一处后成功地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占领上庸后,刘封被升为副军将军。
图片来自网络
再后来,刘备得子刘禅。这个取名正是为了与刘封相对应,两者合起来正是“封禅”二字。
不论是从职位的晋升,还是从名字的探究,都可以得知,对于刘封,刘备还是极为重视的。
但是,不管刘封的表现再怎么好,他终归只是个养子。
当刘备有了自己的儿子以后,又怎么可能会让一个养子来获得大位呢?
即便是刘备真的将大位传给了他,在古代十分重视皇室血脉传承的背景下,蜀汉集团又怎么可能会认可刘封这个“外来者”做皇帝。
更何况,刘封的能力也并没有十分突出。
除了在战场上较为勇猛之外,刘封在其他方面可谓是一窍不通,甚至就连一个小小的孟达,他都难以击败。
如此的能力也并非是继承者的上佳之选。
刘备(剧照)
所以,在继承人问题出现以后,刘备不但没有将刘封纳入自己的考虑,反而是对其有了猜疑。
当时,关羽被吕蒙击败以后,刘封没有听从孟达投降的劝告,反而是带兵跑回了蜀中。
当时刘备向诸葛亮询问应该如何处置刘封。
诸葛亮说道:“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意思就是说,刘封性格比较刚猛,如果刘备去世以后,之后的继承人恐怕难以降服住他。
这番话让刘备心中的猜忌更深了许多。
于是,他就以刘封逼走孟达、对关羽见死不救等罪名将他赐死,为自己亲儿子去除了这个皇位的威胁。
临死前,刘封叹息说:“我后悔不听孟子度的话。”
诸葛亮(剧照)
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
如果说刘封是因为养子的身份而无法与刘禅进行皇位竞争的话,那刘永和刘理同样是作为刘备的亲儿子,为何却没有继承皇位呢?
相比于刘封来讲,这俩兄弟没有继承皇位的原因倒是要简单许多。
原因只有一个:年龄太小。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在遭受夷陵大败以后,重病缠身的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
刘永(剧照)
在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时,刘备嘱咐太子刘禅事诸葛亮如父,并告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听到此话,诸葛亮深受感动随后承诺刘备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新君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托孤
同年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葬惠陵。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老来得子,46岁才有的长子刘禅。所以,在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仅仅只有17岁。
“主少国疑”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这个说法在士族阶层深入人心。
本来刘禅年纪就小,作为他的弟弟,刘永与刘理则更加年幼了。如果没有诸葛亮、李严、赵云等一众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元老来辅佐的话,那么蜀汉政权很可能会陷入如同东汉末年那时的混乱。
况且,“废长立幼”自古便是取乱之道。
当初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犯了这样的过错,最终才导致下场凄惨。
刘理(剧照)
而刘备曾在这两个军阀的账下都做过宾客,亲眼目睹了他们子嗣之间的明争暗斗,轮到自己时当然会引以为戒,不可能再犯下同一种错误。
所以,刘禅的皇位继承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而最后一点,就是对于刘禅能力方面的讨论了。
难道刘禅真的如同《三国演义》之中表现出的那样昏庸吗?
并非毫无才能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罗贯中所写的一个长篇小说。
既然是小说,那与真实的历史是有着较大的出入的。
作为一个蜀汉集团的“粉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之中极力推崇刘备一方的势力,所以,对于蜀汉最终的灭亡自然是感到十分的惋惜和悲哀。
这样一来,他就只能将其归咎于亡国之君刘禅的身上。
不过,在历史上,蜀汉的灭亡其实并不只是刘禅的个人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正与其恰恰相反,之所以蜀汉政权能够在刘备死后仍可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其中离不开刘禅的功劳。
刘禅继位以后,他十分清楚仅仅靠着自己的能力,根本难以管理好这个国家。
于是,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如此一来,便能避免了皇权与相权之间出现矛盾和斗争。
除此之外,他还十分注重维护诸葛亮在群臣之间的威望。
刚开始,有许多人都对诸葛亮的北伐之举十分不满,认为那是穷兵黩武的政策,耗费大量的国家资源。
刘禅与诸葛亮(剧照)
于是就跑到刘禅那里打小报告。
更有些人,嫉妒诸葛亮大权在握,想要趁机将他扳倒。
刘禅对此十分生气,他当着群臣的面,将公然抨击诸葛亮的李邈下诏入狱,然后诛杀。
如此杀鸡儆猴的做法,让其他所有臣子都为之胆寒,再也不敢跑到刘禅面前说诸葛亮的坏话了。
也正是由于刘禅的放权,诸葛亮才能放开手脚。
在管理朝政的时候,诸葛亮勤勉谨慎,赏罚严明。
对外,他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对内则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在14年里,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最终仍是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又谨遵诸葛亮的遗命,重用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让蜀国的国祚仍能在失去诸葛亮以后继续持续下去。
一直到蜀国灭亡,刘禅一共做了40多年的皇帝,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还维持了蜀国三十年的存在。
在投降以后,刘禅表现出了对政事和国家兴亡丝毫不关心的样子,这也打消了司马昭的猜忌。
后来,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一直在洛阳安稳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纵观刘禅的一生,不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位能力平庸的君主。
刘禅(剧照)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刘禅很有自知之明,将政事交给能力出众并且值得信赖的大臣处理,由此可见,他十分擅长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
而且,在诸葛亮死后,面对着蜀中本土的门阀势力,仍然能够继续在把持皇位30年,这也说明了刘禅并非是毫无才能。
而蜀汉的灭亡,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势力分布来看,也是历史的必然。
就连东晋史学家裴松之都评论道:“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刘禅(剧照)
意思是刘禅和费祎能力有限,他们的生死左右不了蜀国灭亡的大局。
所以,刘备当时将皇位传给刘禅,也是一个相对正确的决定。
毕竟,在那个时候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