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首诗非常有名,被称作是哲理诗,这就是那首《题西林壁》。原诗是这样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在此山中,识不了庐山的真面目,难道不在此山中就识得了吗?那不是更识不了吗?
所以,我与朋友闲聊,朋友说苏诗极富哲理,我说也不见得,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弄玄虚而已,请问,你不上庐山,不在此山中,又如何识得真面目呢?
所以,笔者反其义,也做了一首诗,题目是《驳苏子瞻〈题西林壁〉诗意有作》:
含鄱岭上看云徊,三叠泉边抚碧苔。
欲识庐山真面目,还须身入此山来。
是吧?要想把庐山的真面目认识好,那就必须深入庐山之中,一坡一岭,甚至一草一木都看仔细,然后综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庐山。也就是说要“踏遍青山人未老”,然后才能“风景这边独好”。
所以,玄幻的整体把握,几句话的博大精深,乃至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自负是不值得欣赏的,值得欣赏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行,乃至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故而,道家与儒家,我宗儒;先儒与后儒,我宗先;朴学与理学,我宗朴,明季以下,如阳明心学,谭氏仁学,不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