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年10月,董昭入府密告荀彧,声言曹操功勋卓著,应加九锡,进爵国公。听闻消息后,荀彧大为震惊,随即怒斥董昭行为不轨,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作为曹操的亲信谋士、篡汉首功之臣,董昭的举动让荀彧如芒在背。
董昭走后,荀彧仍难掩心中愤慨。自曹操掌权以来,汉室忠臣凋零之快令人发指。台崇、冯硕无端受戮,董承全族屠杀殆尽,刘协三子命丧九泉,一桩桩一件件让荀彧大失所望。在说到曹操时,荀彧不禁悲叹:
“曹公兴义兵本是为了匡扶汉室、安宁国家,秉承的是忠贞的赤子之心,应守谦逊、退让之风,而不是晋升公爵来彰显自己。”
然而,荀彧的直言劝谏,并未能遏止曹操的狼顾之心。当曹操借南征孙权之机,强留荀彧于军中不久,一代名士就暴亡于寿春。荀彧死后,荀攸、陈群等人明哲保身,纷纷上表劝进,曹操终于如愿登上魏公宝座。
那么荀彧为何要放弃俯拾即是的荣华富贵,反而为理想殉道?他与曹操二十余年的生死情谊,又为何保不住他的晚年太平?荀彧死后,他的后人又会做出哪些“匪夷所思”的举动呢?
“再世萧何”荀彧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祖父荀淑品行高洁,名满天下。在朝时,荀淑敢于怒斥梁冀擅权祸国。在野时,他处事公正,怡然洒脱,时人称之为“神君”。因此,荀彧自幼就受到家风影响,忠于汉室、勤王报国。
189年,年满26岁的荀彧受到州郡推荐,前往洛阳,担任守宫令。数月后,董卓入京,废立汉帝,专擅朝堂。荀彧效仿荀淑外出做官,而后辞官归隐,带着宗族子弟前往密县躲避战乱。
然而,颍川地处中原腹地,黄巾之乱时就饱受战火荼毒。荀彧在短暂思考后,就毅然抛舍家业,北上冀州,投奔韩馥。不幸的是,荀彧尚未抵达冀州,韩馥就死在了袁绍的屠刀下。
当时,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郡辛评、郭图等人皆在袁绍麾下效力。尽管袁绍以上宾之礼待他,可荀彧仍不为所动。在他看来,袁绍志大而才疏,好谋而少断,绝非乱世英主。更为重要的是,袁绍曾密谋立刘虞为帝,无疑触动了荀彧的敏感神经。
与袁绍恰恰相反,曹操则是载誉天下的汉室忠臣。他起兵陈留,串联各地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联军置酒高会时,唯有曹操只身追击,险些死在阵前。而在袁绍欲立新帝时,曹操更是奋不顾身的指责袁绍大逆不道,力阻刘虞登基。因此,离开袁绍的荀彧,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曹操的阵营中。
可是,曹操在兖州的根基并不稳妥。当时,曹操诛杀兖州名士边让不久,就倾巢而出,东征陶谦。在曹操走后,张邈、陈宫等揭竿而起,迎立吕布为兖州牧。一时之间,兖州各郡纷纷响应,曹操陷入孤立无援之地。
然而,荀彧却为曹操送去了“定心丸”。张邈计赚鄄城时,荀彧巧妙骗取使者信任,连夜调遣夏侯惇入城,擒杀城中叛逆,稳定了曹军后方。郭贡率大军兵临城下,荀彧又力排众议,单刀赴会,迫使豫州兵马临阵而逃。而在东阿、范县生变不久,荀彧则慧眼识珠,派遣生性冷僻的程昱游说二城,为曹操反攻吕布,奠定基础。
有趣的是,在初次见面时,曹操曾兴高采烈的对荀彧讲到:“你是我的再世张良。”可纵观荀彧的人生首战,他不仅做到了张良应有的谋略,还成为曹操未来称霸天下的“再世萧何”。
荀彧的忠心
196年,曹操击败吕布,复夺兖州。可在长安城内,李傕、郭汜的“自相残杀”正如火如荼。韩暹、杨奉、张杨、董承等支持汉献帝的朝中老臣在袁绍、袁术两大阵营的夹击下,惶惶如丧家之犬,无处藏身。因此,瞅准时机的荀彧果断劝谏曹操,迎回汉献帝。在曹操屡屡游移不定时,荀彧说道: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然而,犹如后世陈泰劝说曹爽投降司马懿一般。荀彧的建议,也将汉献帝送入了虎口。当时,荀彧为曹操谋划的是一条辅佐天子、救国救民、消除战乱割据的道路。可曹操进入洛阳不久,就施展霸权,逼迫汉献帝罢免韩暹、张杨两位护驾功臣,诛杀汉献帝的亲信台崇、冯硕,驱逐大将杨奉,迁都许昌,实现了对汉室朝堂的完全控制。
曹操此举,彻底改变了荀彧提出的“奉天子以从民望”。在荀彧看来,这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末翻版。然而即便如此,荀彧仍将复兴汉室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他不遗余力的辅佐曹操,借用汉室之名,远交近攻,分化制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夺取了关中、宛城和幽州六郡。
200年,袁绍举兵南下,与曹操对峙于官渡。当时,袁绍大搞心理攻势,兖州、豫州人心浮动,官员私下叛降者比比皆是。在汝南,刘备、黄巾余众神出鬼没,劫掠粮草、军械,搅扰曹军后方。更有甚者,坐镇前线的曹操多次写信告知荀彧,欲退兵自守。
然而,荀彧却有必胜的信念。在心理上,他为曹操送上“四胜四败论”,打消曹军的不安举动。在粮草上,荀彧果断实施枣袛、韩浩提出的“屯田论”,大举屯田,解决了补给困难。而在面对惴惴不安的后方官员时,荀彧则淡定自若,不给“叛逆者”可趁之机。
不久后,曹操在乌巢火烧袁军,大败袁绍。尽管荀彧并未跟随曹操出征,却被表奏为首功之臣,获封万岁亭侯。可见,在曹操心中,荀彧的重要性,远胜于荀攸、郭嘉等人。
只是,随着官渡之战的胜利,荀彧、曹操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正所谓:“日久见人心”。袁绍的败亡让曹操不再满足于“汉室忠臣”的称号,他的野心迅速膨胀,篡汉的意图已然摆在他的桌前。
在此之前,曹操早已垄断了宫廷的禁军系统,常常带兵入殿羞辱汉献帝。董承密谋诛杀曹操事泄后,他竟胁迫汉献帝诛杀怀孕数月的董贵人,纵然汉献帝哀求乞饶,仍无济于事。而在伏皇后暗中请求他的父亲伏完拯救天子时,曹操更是诛杀了汉献帝的两个皇子。
在此之后,曹操为了彻底“圈禁”汉献帝,构陷多条罪名,诛杀了汉献帝的心腹孔融,逼死了荀彧的叔叔荀悦。孔融、荀悦的身亡,让荀彧彻底看清曹操的嘴脸,他不再曲意逢迎,而是屡屡上疏劝谏。在孔融被杀后,荀彧曾对曹操言道:
“教化与征伐应当并举,应该服从于礼义,加强大汉天子的权威。”
显而易见,荀彧与曹操的执政理念,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只是,刘备寄居荆州,孙权霸占江东,曹操仍需要汉室之名为他站岗撑腰,也更需要荀彧稳固他的后方。因此,曹操不得不接受荀彧的建议,暂缓篡汉的步伐。
然而,周瑜在赤壁的一场大火,浇灭了曹操数十年来立下的“功业”。毫无疑问,凭借统一天下从而顺利夺位的梦想付之一炬了。他只能效仿王莽,一步一个脚印,从公到王,最后篡夺大汉江山。
只是,荀彧成了曹操称公道寡的最大绊脚石。自诛杀边让后,曹操在兖州的名声就急转直下,有识之士或归隐于野,或投奔他乡,纷纷离他而去。而出身颍川的荀彧却为他举荐了诸多贤才。钟繇、陈群、郭嘉、华歆、司马懿、杜畿等人,在曹军中皆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曹操想要进封国公,必须要得到荀彧的首肯。
服毒自尽
212年10月,曹操假托董昭之手,刺探荀彧的“忠心”。令他失望的是,荀彧不仅拒绝了他加九锡,进封国公的请求,还劝谏他匡扶汉室,做永远的汉室忠臣。纵然曹操心中不悦,却始终一言未发。
数日后,曹操率兵征讨孙权,抵达谯郡时,曹操特意要求荀彧入营劳军。十数年来,曹操每逢征战,荀彧必主后方。此次突然外出,荀彧心中已有计量。在驻军寿春时,荀彧托病不再跟随曹操南下,以示忠于汉室之心。
与此同时,曹操却派人送来了一个空的食盒。荀彧看罢,仰天长叹良久,随即服毒自尽,年仅50岁。荀彧死后,在荀攸、陈群等人的支持下,曹操如愿登上魏公宝座,而他的儿子曹丕也在曹操病亡不久,就篡取了大汉江山,建立魏国。
然而,天道有轮回。荀彧的被杀致使颍川荀氏走向了曹操的对立面。荀彧第六子荀顗在曹丕、曹睿和曹芳时期,卧薪尝胆多年,勾连士族,串通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之变”,杀光了曹爽一族。
不久后,司马昭当街处死魏帝曹髦,荀顗又率先表示支持。为此,他不惜以舅舅的身份,胁迫陈泰归顺司马昭。而在司马炎篡夺曹魏江山时,荀顗更是极为积极。可以说,曹操在使用着残暴、血腥的手段囚禁汉献帝,逼死荀彧,篡夺大汉江山时,也为他的子孙后代,埋下了身首异处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