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钱币铸造史,从最初的贝币、刀币,到后来的铜钱,再到近代机制币,中国已经有四千多年的钱币史,这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古钱币不仅仅是一件文物,它更是见证一个个王朝的兴替,每一枚古钱币都凝结了一个时代最高超的铸造水平。今天带大家一起欣赏中国“五十大古泉名珍”(带个人色彩,且仅限铜钱),有错误或者遗漏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体谅,给予指正。
1、战国·赵·三孔布

战国 赵 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重15.5克,此布属于大型三孔布,2010年成交价352.8万元
“ 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的大名誉品,钱身造型奇特:圆首、圆肩、圆足,因其首部及两足各有一孔而得名。最早著录于清人初尚龄所著的《吉金所见录》,由于钱身面文涉及战国时期赵国的40余处城邑而广受收藏者关注。
“三孔布”钱身正面面文多为纪地,而钱背则为纪重兼数字,币值有大小二等:大者为“两”、小者为“十二朱”,均十分罕见。

战国· 赵“平台”背“十二朱”小型三孔布(54.4毫米)
2、战国·齐六字刀

战国 “齐返邦长大刀”背上“六字刀币”,长18.5cm,2011年成交价92万元
“齐六字刀”又叫“齐造邦长法化”,据考铸造于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于是铸造“邦刀”纪念此事,是田氏列为诸侯时所铸的开国纪念币。
《管子.国蓄篇》曾载:“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齐国刀币铸造精美,且一直保持特有的刀币体系。“齐大刀”根据刀面字数的不同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四类。其中“三字刀”存世量最多,“六字刀”最为稀少,是刀币界的大名誉品。

从右到左依次是“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
关于“六字刀”的铸造有很多争议,一说是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建立新政权时所铸造的纪念币,也有人说是公元前279年平安君田单助齐襄王复国所铸造的纪念币。
3、战国·“东周”/“西周”圜钱

西周圜钱(直径:27.4mm),2011年成交价16.1万元;东周圜钱(27.4×1.5毫米,5.4克),2023年成交价23万元
圜钱是由古时玉璧和纺轮演化而来,为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是为西周桓公。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继位,公子根叛乱,赵成侯与韩懿侯趁乱侵周,分周为二,逼周显王封公子根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即东周惠公。于是周王畿便分裂为西周国和东周国两个小国,“东周”/“西周”圜钱便铸造于这一时期。
4、战国·魏“共屯赤金”圜钱
“共屯赤金”圜钱铸造于魏国中晚期,魏国自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期间主要的流通货币一直都是布币,而这枚铸造于魏地的“共屯赤金”却是圜钱,意义非凡。该钱圆身圆孔、宽肉、狹穿,面文为大篆、旋读“共屯赤金”四字。其中“共”为地名,位于今河南辉县西;“屯”通“纯”;“赤金”就是铜:根据《汉书.食货志》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直径4.3cm、重10.2g,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
魏国作为战国时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大国,地处中原腹地,东临齐国、西连秦国、南临楚国、北界赵国,是各国之间重要的桥梁。自李悝变法以来,其国力达到鼎盛,先后在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建都,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魏国货币的多样性发展。
5、战国·楚·“视金四朱”铜钱牌

战国.楚.“视金四朱”铜钱牌,2010年成交价145.6万元
“视金四朱”铜钱牌铸造于战国中晚期的楚国,通体呈长方形版状,面背均饰以蟠虺流云纹,正面中央铸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凸棱,构成圜钱形状。其内圆凸棱明显高于外圆凸棱,圆心内有一低于凸棱的十字筋;两凸棱之间有旋读篆书“见金四朱”四字,其书法清秀朴拙,颇具古意。

“郢爯”金版,中国最早的称量黄金货币
铜钱牌有“一朱”、“二朱”、“四朱”之分,据考是楚国用来与金版互为兑换的地方性货币。楚国有着先进的冶炼铸造技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体系。楚境盛产黄金,因此将黄金作为主要货币,《韩非子.倒言七右经》曾写:“荆楚之地,丽水之中生金”。“郢爯”金版便是楚国铸造的称量货币,最初发现于安徽寿州,时称“印子金”,其形制是在扁平的金版上规则地印有篆文“郢爯”二字方印,因此得名。
“视金四朱”铜钱牌从文字和重量上分析:一枚“见金一朱”铜钱牌可兑换黄金一铢,“见金四朱”则可兑换黄金四铢,是当时非常珍贵的一种高额货币。因其传世和出土数量有限,故十分珍稀,2010年嘉德拍卖,一枚残缺的“视金四朱”铜钱牌都拍出了145.6万元的高价。
6、新朝·王莽·国宝金匮直万、壮泉四十/中泉三十

王莽“国宝金匮直万”,高:60mm、宽:23mm
“国宝金匮直万”大钱铸造于王莽摄政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币制改革期间。王莽下令:列侯以下不得携带黄金,黄金应归国库所有。之后通过铸造虚值大额钱币,借以支付给缴纳黄金的人作为偿值。据《汉书》载:“五月,更造货:错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钱,一直五十,与五铢钱并行“。国宝金匮直万也应铸在此时,以达到削弱前汉王公贵族的势力并为自己敛财的目的。

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两年后,已经成为皇帝的王莽笃信谶纬之学,认为自己革汉而立新,是顺应天命的事情,便下令废除了与“刘”字相关的“五铢"、“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钱币(因刘的繁体字中含有"卯”,"金,“刀"三字),当然也包括国宝金匮直万。

一刀平五千(右)和契刀五百
《古泉从话》中曾载:“人皆有一绝,莽为泉绝”。王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是一个优秀的铸币大师,其铸造的“六泉十布”、“契刀”都是古泉中的精品,“一刀平五千”(金错刀)更是我国历史上惟一采用错金工艺的钱币。除了国宝金匮直万和金错刀外,其铸造的壮泉四十和中泉三十存世量也十分稀少,均为名泉大珍。
7、三国·东吴·大泉五千

“大泉五千”铸造于三国吴蜀货币战争时期。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开铸虚值大货币“直百五铢”(直百五铢重量是普通五铢钱的三倍,面值却翻了五百倍)。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下,东吴率先受到冲击,本地大量足重的五铢钱被走私到蜀地,改铸为直百五铢,进而套取吴国战略物资。
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孙权于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造“大泉五百”,两年后又补铸更大面额的“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在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面额翻了几番。频频发行的虚值大钱和钱币减重导致吴蜀两国市场混乱,民众罢市,社会经济遭受重创。而魏国由于以“实物经济”为主,很好的阻断了外来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逐渐恢复以及社会的相对稳定。
吴蜀的货币战争最终带来了两败俱伤的局面,为两国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孙权下令停铸并回收虚值大钱,仿效魏国回归实物经济,以谷帛为交换手段,于是大泉五千也被很快历史遗忘。
8、大夏·太夏真兴

太夏真兴、直径2.3cm、重2.2g,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
“太夏真兴”铸造于夏真兴年间(公元419-424年)。大夏(407年~431年)是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史称“胡夏”,定都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
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还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真兴并铸“太夏真兴”钱,古时“太”通“大”。“太夏真兴”钱是我国铸币史上最早的一枚国号、年号并铸钱币,存世稀见。
9、唐·懿宗·咸通玄宝

“咸通玄宝”,直径:23.1mm
“咸通玄宝”铸造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古泉汇考》曾载:“桂阳监铸钱官王彤进新铸钱,文曰‘咸通玄宝’,寻有敕停废不行”!由于此钱铸时甚短,传世绝少,有唐钱第一名珍之说。
10、五代后梁·朱温·开平通宝、元宝

开平通宝(右)五代·后梁,直径3.5厘米,重14.1克,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
“开平元宝/通宝”铸造于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形制仿照开元钱,但铸工粗糙,边廓不整齐,史书未载。目前可见者仅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大铜钱各一枚。经民国大藏家方若、戴葆庭等人收藏,现二品均在国家博物馆收藏展出。
11、五代十国·后唐·天成元宝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天成元宝(直径23.5mm)
“天成元宝”铸造于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年间(公元926-929年),面文隶书、旋读。
12、五代十国·前蜀·永平元宝

五代十国 前蜀永平元宝(直径23.5mm)
“永平元宝”由五代十国前蜀开国皇帝高祖王建,铸造于永平年间(公元911~915),是王建铸造的五种年号钱中最为罕见的,面文小平隶书、旋读,“平”字中竖粗长,有大样和小样之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背平夷无文,穿上或有仰月。
13、五代十国·南闽 “天德重宝”背“殷”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而盘踞在福建一带的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趁机开创南闽,对外称臣于朱梁,对内仍用唐制,开铸开元通宝,仅在背后以“闽”字区别。王审知死后,其十三子王延政于943年在建州(今福建建瓯)称帝自立,改国号“闽”为“殷”,建元“天德”,并开铸新式大钱,“天德重宝”背“殷”便铸造于这个时间。

“天德重宝”背“殷”(直径:34.1mm),2016年成交价39.1万元

现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
天德钱分为“通宝”和“重宝”两种:通宝隶书背无文;重宝正书,背殷字。有趣的是,历朝发行货币,一般小者称通宝,大者称重宝,然而天德钱却正好相反,泉谱所载天德重宝皆小于通宝。不幸的是,天德政权在三年后便被南唐所灭,通宝和重宝钱也随之陪葬。
14、五代十国·南楚 “天策府宝”
天策府宝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在开平四年(公元911年),加天策上将军,开天策府时所铸,这也是第一次纪府铸币。此钱厚重浑朴,铸造精美,面文四字旋读,光背。材质有铜、铁、铅质三种,存世均稀少,其中鎏金版更是难得。

长约43.5mm、厚5.0mm、重达47.0g,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温润,字口保存状态极、最终成交价为36.8万元

天策府宝(鎏金),直径43.27毫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戴熙父子是清末有名的古币爱好者,其收藏的“缺角大齐”更是泉界传奇,37岁便编撰了四卷《古泉丛话》,罗列了三百六十余种稀奇古币以及泉界趣闻轶事,其中便记载了天策府宝:其父患疾,呻吟枕次,偶得一枚鎏金的天策府宝,竟开心的忘记病痛,食欲大振,真是得佳钱可医病痛,可见天策府宝的弥足珍贵。
15-16、五代十国·楚·乾封泉宝/乾元重宝

乾封泉宝背上仰月大型(52.3×4.4毫米,51.5克),2023年成交价37.95万元

五代十国.楚 “乾元重宝”(直径:42.1mm)
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在开平四年(公元911年),加天策上将军时,除了铸造天策府宝外,还铸造了乾封泉宝和乾元重宝大钱,皆存世罕见。
17、五代十国·后蜀·大蜀通宝

直径2.4厘米,重4.6克,现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
大蜀通宝铸造于五代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明德年间(公元934-937),国号钱、青铜材质、小平,面文“大蜀通宝”楷书、对读、背平素,此钱发行量少,存世罕见。
18、五代十国·保大元宝背天

“保大元宝背天”,重11.8g、直径33mm,2010年成交价78.4万元
保大元宝背天,似当五大钱,铸造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保大”是南唐李璟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但该钱的整体形制、文字风格和背文“天”,都存有楚地马氏铸钱的遗风,因此关于该钱铸地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天策府宝为马殷所铸,可以看出两个钱币的钱文类似,文字雄健深峻,形制敦厚朴拙
五代十国的南楚自第一任楚王马殷去世后便一蹶不振,乾祐三年(950年),楚王马希萼称藩于南唐,次年遣使入南唐献贡。此钱应为这一时期所铸,因称藩于南唐,故采用南唐年号,但背文和文字制式都保留了自己的风格。
19、五代十国·大齐通宝

“大齐通宝”由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又名李昪)所铸,钱文纤细清晰,工整有力、宽缘、光背。天祚三年(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开铸“大齐通宝”,升元三年(939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大齐通宝铸量又少而精,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迄今仅发现两枚。
第一枚为“四眼大齐”,由著名收藏家张叔驯以500银元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张叔驯去世后,其夫人徐懋倩将他的藏品卖给了美国收藏家戴吉涛,戴去世后,他的巨额遗产和藏品组成了“戴吉涛基金会”。
另外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相传来自其父酒友所赠)。太平军攻进杭州,戴熙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古钱深埋地下,自此便没有了下落。
20、五代十国·刘仁恭·永安钱

“永安一千小字版”,直径47.9mm,2010年成交价44.8万元
“永安”系列为唐末五代时期,盘踞在幽州(今北京)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父子所铸,按材质可分为铜、铁两种,其中铜钱更为稀少;按照面值又可分“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四种,不同之处在于“永安一十”的“永安”两字为自左及右,而其余均为自右及左。铜质永安钱制作精整、面文楷书且略带隶意、钱体厚重、面背肉好皆有周郭。

“永安一百”,直径31.5mm,2019年成交价13.8万元

“永安一十”,直径28mm,可以看出“永安”二字顺序不同于其它,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101.2万元
刘仁恭盘据幽州期间,横征暴敛,荒淫无度,他不仅兴筑宫殿于大安山上,遴选美女居住其中,还搜刮民间铜钱藏匿山上,百姓只得行使泥钱。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他被次子刘守光幽禁,而后者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定都幽州。三年后,晋王李存勖攻陷幽州,刘氏父子被诛灭,永安钱也随即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永安钱铸造一事虽未见于史书,但通过北京郊区大安山出土的实物以及古钱学家们的考察和研究,最终认定为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
21-23、五代十国·“应天元宝”、“应圣元宝”、“乾圣元宝”
应天元宝”、“应圣元宝”和“乾圣元宝”是五代时期大燕皇帝刘守光称帝后所铸,钱币书法流畅,结构疏朗,因铸造时间短,铸造量少,故存世极罕。

刘守光乃唐晚期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因与其父爱妾通奸,被父亲发现后赶出家门,遂断绝父子关系。唐天祐四年(907年),刘守光起兵囚禁了父亲,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后梁太祖朱全忠封燕王,两年后刘守光登基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并开铸新币。乾化三年(913年)被晋王李存勖所灭。
24、北宋·仁宗·嘉祐重宝小平

北宋 “嘉佑重宝”小平试铸样钱,直径23.9毫米;厚1.8毫米,2010年成交价33.6万元
“嘉祐重宝”铸造于北宋仁宗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嘉佑重宝”小平钱的发现突破了泉界此前对北宋小平铜钱无“重宝”命名的传统观点,是极具历史价值的宋代古钱珍品。
25、北宋·神宗·元丰重宝

元丰重宝铸造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折五光背,篆书旋读,为未发行的样钱,目前仅现世两枚,均为大珍。
26、北宋·哲宗·绍圣重宝

北宋·哲宗"绍圣重宝"隶书,2016年成交价34.5万元
“绍圣重宝”铸造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试铸样币,存世罕见。
27、北宋·哲宗·元符重宝

元符重宝,直径2.9厘米、重5克,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折二钱、面文“元符重宝”,隶书、旋读、光背
“元符重宝”铸造于宋哲宗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隶书,存世极罕,同时铸有元符通宝则十分常见。
28-29、北宋·徽宗·圣宋通宝/建国通宝

北宋圣宋通宝当伍钱(直径25mm)
“圣宋通宝”铸造于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公元1101年)至崇宁(公元1106年)期间,非年号钱,有小平光背、小平型背“当伍”和折二型背“当五”三种,均存世罕见。
“建国通宝”是宋徽宗赵佶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后来由于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因此极为珍稀。
30、北宋·钦宗·“靖康通宝”

北宋靖康通宝真书折二(直径29.5mm、重6.8克)大字大样,2007年成交价72.8万元
“靖康通宝”铸造于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靖康”有“靖难安乱,康宁兆民”之寓意,但此时北宋却面临着亡国之危,都城汴梁(今开封)被金人攻陷,钦宗成为俘虏,北宋百余年的府库被抢一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丙午之耻”。此时的朝廷根本无暇铸钱,因而靖康钱铸量很少,流传至今已不多见,其中又以“靖康通宝”最为珍罕,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北宋 “靖康通宝”篆书小平(直径:23.3mm)2015年成交价19.55万元
31-32、北宋·李顺·“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应运元宝”,径23.72毫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孙鼎捐赠
“应感通宝”、“应运元宝”均由北宋起义军李顺所铸。淳化四年(993年),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农民失业,以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该年12月王小波阵亡,众人推举李顺为领袖。次年起义军攻占成都,李顺称大蜀王,改元“应运”,并设置钱监开铸“应运元宝”。“应运元宝”有铜和铁两种材质,钱文隶兼八分、气韵浑厚,颇具五代十国遗风,主要流行于川西一带。由于李顺称王改元仅数月就以战死告终,因而所铸年号钱也停止使用,故其传世极罕,目前仅见一枚“应运元宝”铜钱,为孙鼎旧藏,现归上海博物馆。

北宋 “应感通宝”(直径:23.7mm),2015年成交价36.8万元
“应感通宝”无论形制还是神韵,都与“应运元宝”一脉相承,据考”应为李顺死后其部将张余、吴蕴转战川南、川东时所铸,因铸期稍久,故存世量也多于应运钱。“应感通宝”规范精整,面深背浅,细郭中缘,古朴大方,其“应”字雁中缺一横笔,与应运钱相同;“感”字咸包心,顿点平横画;“通”字宽阔且方口大头;“宝”字圆贝短宝。
33、南宋·高宗·建炎元宝

“建炎元宝”铸造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试铸样钱,有篆书和隶书两种字体,旋读,其中篆书版本更为稀有。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在位36年(公元1127一1162年),此间共两个年号:建炎(4年)和绍兴(32年),分别铸有建炎和绍兴两种年号钱币,其中“建炎元宝”最为珍罕。清代著名古泉学家刘燕庭曾在《嘉荫簃泉录》中记载:“建炎无元宝”,其珍惜程度可见一斑。
34、南宋·大宋通宝当拾

南宋 “大宋通宝”背“当拾”(直径:52.2mm)
大宋通宝当十大钱铸造于南宋李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钱文楷书直读,书法秀丽,拾字从入,据传出自宋代大书法家蔡京之手。当拾大钱铸于西川地区,与“嘉定折十”同监。铸量究竟有多少,则无从查考。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上罕见的钱币珍品。《古泉汇》曾载:“大钱背文当十,《宋史》不载,为吕尧仙所得,宋钱之罕见者”。

南宋· 宁宗 嘉定元宝背折十(直径52.1毫米)
35、南宋·临安府铜钱牌

南宋临安府行用准伍伯文省铜牌(高75mm)
“临安府铜钱牌”由南宋时期临安府铸行,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空前币种。钱体呈条形,上端有圆穿。正面均铸钱文“临安府行用”五字楷书,背面为面值,分“准二佰文省、“准三佰文省”和“准五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

南宋 临安府行用背准贰佰文省铜钱牌,(通长62.4毫米,厚2.2毫米,重12克),2022年成交价36.8万元
南宋战乱不止,财政空虚,时政府发行大面额纸币会子,商民不便找零,临安府又严禁铜钱出城,铜钱流通量不足。为解决这一情况,政府便发行大面额铜钱牌,然而这并没有解决民众的实际需求,很快便被商民拒用,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七月,“督州县严钱法,禁民间用牌帖(钱牌)”。故铸行时间很短,传世甚少,又因形制特殊,因而备受收藏界青睐。
36-37、辽·太宗·天显通宝/会同通宝
“天显通宝”和“会同通宝”分别铸造于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7—936年)和会同年间(公元938-947年)。两枚钱币均符合辽代钱币的几个共性特征:钱体薄、背部较平、钱文在隶楷之、及铸造工艺不精,字迹模糊。

“天显通宝”存世不过数枚,史书未见载。1935年,才由骆泽民在北京房山的房屋上拆出一枚,1942年这枚“天显通宝”被日本人大川铁雄购回日本,并因此显姓扬名,荣选为东洋泉印学会副会长,并为自己的斋室取名“天显堂”。

辽太宗,会同通宝,2005年成交价55万元
“会同通宝”也未载于《辽史》,直到1989年,才在辽宁朝阳一个废品收购公司的废旧铜钱堆里第一次发现。
38、辽·世宗·天禄通宝
“天禄通宝”铸造于辽·世宗耶律阮于天禄年间(公元947—951)。公元947年,契丹宗耶律德光起兵南下,灭掉后晋,进人沛京(今河南开封),建国号为大辽。同年四月耶律德光病死,其侄耶律阮继位,为世宗,改年号“天禄”。耶律阮为辽的第三个皇帝,即位后进行一系列改革,使辽朝进人封建社会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天禄通宝”,钱文隶书旋读,布局得宜,整齐浑厚。禄字“衣”字偏旁,与“水”字共用一“点”,俗称“借水点”;“宝”字为“尔宝”,是仿开元通宝的隶书宝。天禄通宝所反映的恰恰是辽代王朝年号钱的初始面貌,辽风十足。
39、辽·穆宗·应历通宝

辽 应历通宝,直径24.8毫米
“应历通宝”铸造于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年间(951-968年),面文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存世十分罕见。
40、辽·景宗·保宁通宝

“保宁通宝”铸造于辽景宗耶律保宁年间(969-979),钱文右旋读、隶兼八分书、单点通、光背、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保宁通宝,前谱未见记载,直到民国初年,才在辽东地区首次出土,十分少见。
41-42、金卫绍王·崇庆元宝(通宝)和至宁元宝

崇庆元宝折五(左),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管
崇庆元宝(通宝)铸造于金卫绍王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宽缘窄郭,缘郭整齐深峻,有泰和钱风。面文“崇庆元宝”,篆书,旋读,文字规整秀美。

至宁元宝折五,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
至宁元宝折五,直径3.5厘米,重11.4克。色红紫,宽缘窄郭,狭穿,面文“至宁元宝”,楷书,旋读,文字遒劲,有崇宁钱风范。光背。铸于至宁元年(1213年)。
43、金·宣宗·贞祐通宝/元宝

金 • 宣宗 贞祐元宝折二(30.3×1.9毫米,8.5克)

金· 宣宗 贞祐通宝折三(直径34.3毫米,厚1.9毫米,重6.7克)
金朝对铸币极为重视,虽铸币工艺师承于北宋,但其铸币质量却不逊于北宋钱。“正隆元宝、大定通宝、泰和通宝”,这些钱币堪称金代铸钱的巅峰之作。但是到了金章宗承安三年,为推行钞法,政府命令“一贯以上不许用钱”,从而限制铜钱流通。到了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甚至禁用铜钱,只许使用交钞。因此自泰和之后,无论是金卫绍王铸造的崇庆元宝(通宝)和至宁元宝,还是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7)铸造的的贞祐通宝(元宝),铸量少,且不用于流通,因此存世量稀少,均金朝铸币中之大珍。
44、西夏·崇宗·元德通宝旋读/元德重宝

西夏元德通宝旋读(直径24.8mm),2007年成交价53.76万元
夏崇宗李乾顺是西夏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附辽和宋,对西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文化上推行汉化教育,铸币上汲取北宋币制的优越性,元德年间(1119~1126年)开始出现汉文铸造的“元德通宝”和“元德重宝”,这是西夏自铸币以来第一次正式开铸的汉文货币。

西夏 折二型“元德重宝”(直径:27.4mm)2013年成交价92万元
元德通宝为小平钱,钱径一般为23毫米左右,有隶、楷之分,楷书版本极其罕见;“重宝”为折二钱,直径一般在28毫米左右。其中楷书小平和“重宝”折二均为古泉名珍之一。
45、元·大元国宝

元代大元国宝背至大双龙大钱(直径51mm),2008年成交价20.16万元
大元国宝铸造于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精良,文字形制绝美,《泉简》曾评价其为“元泉之罕见,质若黄金”。存世罕见,据考应为开炉祝语钱或镇库精品钱,目前发现的折十大钱中有背有龙纹,素背以及背篆书“至大”三种,每一枚都是百万级别的存在。
46、元·至正之宝权钞钱

元· 顺帝 “至正之宝”背“吉· 权钞伍钱”(78.7毫米)
“至正之宝”权钞钱铸造于元顺帝至正年间,面文由时任江浙参知政事的大书法家周伯琦所书,俊秀流畅,背面穿口上有“吉”字,据考应为纪地(吉金或江西吉安);穿右“权钞”二字表示代替纸钞的意思,穿左铸有不同纪值。其中“伍钱” 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直径达8厘米左右,是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
权钞钱是一种特殊的货币,元末统治阶级腐败,政府滥发纸钞,导致通货膨胀,纸钞出现信用危机,为了保持钞法,元顺帝便发行权钞钱,以有价值的金属货币来代替没有价值的纸币,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注定了它的夭折。
47、元末·徐寿辉·天启通宝篆书折三

元末•徐寿辉 天启通宝篆书折三(32.5×2.3毫米,10.3克)
徐寿辉是元末起义军领袖,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建立“天完”政权,年号治平,以蕲水县城东清泉寺为国都,《万寿历》为新历。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改元天启,开铸天启通宝,分小平、折二和折三三种,其中折三天启有篆书和楷书两种字体,篆书版为试铸样币,目前仅见几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48、明末·张献忠·西王赏功

西王赏功(铜质)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明末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军攻占武昌,称大西王。次年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铸造“大顺通宝”铜钱,并铸“西王赏功”金、银、铜纪念币,用来奖励有功将士。据考张献忠自称“西王”与其仰慕西楚霸王项羽有关。《蜀碧》曾载:“献自为万言策,历评古今帝王,以西楚霸王为第一,命颁布学宫”。

西王赏功金质(上)50.4mm,48.6g,成交价230万 西王赏功银质(下)50.4mm,37.8g,成交价55.2万
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四川眉州彭山区范围内的岷江河道江口段,出土了200多枚西王赏功金银币,从而有助于我们对该钱币有更佳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49、清·祺祥重宝/通宝
“祺祥通宝和重宝”铸造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它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钱币,从开铸到废除,只有短短几十天的时间,故传世极少,如今难得一见。

清代祺祥重宝宝源局当十(直径35.5mm)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按遗诏,拥护年仅六岁的载淳太子继位,年号“祺祥”。但不满权利旁落的西宫太后慈禧联手东宫太后慈安,暗中勾结恭亲王奕訢,发动了北京政变,肃顺等人被杀,慈禧太后宣布垂帘听政,并将年号改为“同治”。这样新铸不久的“祺祥”钱币便被迅速回炉改铸为“同治”钱币。
根据《钱币辞典》记载:“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咸丰十一年(1861)铸,通宝小平有宝泉、宝源、宝云、宝苏、宝巩五局,后三种极罕。重宝当十有宝泉、宝源、宝巩三局。宝泉局极少。”
50、太平天国·天国通宝

太平天国.天国通宝折十,直径37mm
“天国通宝”铸造于太平天国三年(公元1853年),为太平天国政权最早的试铸币。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发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建都,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并建立自己的货币制度:“天王命在江宁铸钱,令典铜匠选择能铸钱者,得十二人,封四人为铸钱匠,职同指挥。”

通宝改圣宝,一是与清王朝铸币宝文有所区别,二是赞美拜上帝教宗教纲领,圣即指上帝,上图为镇库钱,罕见
“天国通宝”面文宋体楷书,正面为“天国”两字直读,背面为“通宝”两字横读,是铸币厂初期开炉鼓铸的试铸币,因当时钱文宝名尚未确定,铸局以“通宝”为文符合当时的习惯称谓,以表明太平天国通用之宝。后来因规定钱名必须用“圣宝”,遂即停铸,后续铸造的都是“天国圣宝”。该钱因铸期短暂铸额亦少,属试铸币性质。